“80后”的他倾情坚守在同济辅导员工作一线17年,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睿哥”,是莘莘学子心中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同学们就感觉格外安心;
在他的耳濡目染和无声感召之下,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艺术与传媒学院,累计已有13名同济毕业学子放弃在设计与艺术领域的高薪待遇,追随他的脚步,选择留校担任辅导员,接续奋斗。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首次从历届在岗的“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中,评选出10名“最美高校辅导员”,2014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李睿榜上有名。
育人有爱,做学生信赖的知心朋友
2002年,李睿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他选择留校当一名辅导员,成为离大学生最近的人。“因为我的老师对我好,我也要对学生好,老师们平凡的坚守感染着我。”质朴的话语中,蕴含着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情感,他暗下决心:我要与学生同心砥砺,陪伴学生一起成长。
2011级马曼·哈山是来自新疆博乐的哈萨克族学生,初入同济时,普通话交流、英语学习困难重重。李睿就与他交朋友,食堂、宿舍、教室随时随处交流、谈心,学习、生活无所不谈,还请英语老师和学长为他辅导。马曼·哈山在建筑学这样强手如林的学霸圈子成功突围,专业方向排名第一,获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硕士毕业,他毅然选择留校担任辅导员。
他舍小家,将更多的爱无私奉献给学生。一边是即将临产的爱人、刚做完手术的母亲,一边是突然擅自离校的学生,怎么办?2013年3月,他陪同家长多方寻访学生。数地奔波,风雨兼程,艰难穿越崎岖的山道,十余天下来,杳无音讯。他仍然耐心寻访,终于在第23天找到这位学生。
一年365天24小时不关机,勤勉敬业、默默奉献,把学生的大事小情记在心上,他总能出现在学子最需要的时刻、最需要的地方。17年来,一位位学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体味着身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那份特有的幸福与满足,一年又一年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李睿老师自身也是励志的榜样。在同济读本科四年,常年勤工俭学、自立自强。留校后从事的辅导员工作紧张而又忙碌,他依然奋发进取,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决心攻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历经4次考博他仍未轻言放弃,愈挫愈勇、继续奋战,在推进本职工作不断取得实绩的基础上读博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不摆架子,对学子朋友般的倾听、理解与关爱,全心全意的投入、毫无保留的付出,赢得了学子的普遍信任和爱戴。他指导的学生中,已有13名学生毕业之际毅然选择留校担任辅导员,其中不乏数位专业第一的学生。即使毕业多年的同学们,还是乐于跟他这位“老大哥”保持着热线联络,还是习惯于向他求解工作学习上遇到的难题。
诲人有方,指引学子做最好的自己
新生入学伊始,一份成才成长系列问卷就会发到每个同学的手中。问卷由李睿老师精心设计,他以此为蓝本,更有针对性地个性化指导、指引每位学子成长成才。
发现2008级新生郭禹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浓厚兴趣,李睿指导其成长为“科技创新达人”和“学生干部标兵”,本科五年间共获得3项国家专利并屡次获得上海市及全国竞赛的奖项。
2001级张霁婷和2003级黄璜骨子里都有股闯劲,在本专业名列前茅的她们希望跨专业攻读研究生。李睿将她们组合在一起并推荐专业教师给予指导,在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中一举斩获奖项,成功保送跨专业读研。张霁婷硕士毕业之际,李睿又鼓励她自主创业,致力于上海现代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而非简单地在环同济设计产业圈增加一个设计公司。而今,李睿继续担当她人生道路上的支持者和智囊团,见证她成长为上海市的“创业新秀”。
他还为班级每位同学量身寄语,对照着每个人的现状与理想,表达叮嘱与希冀,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鞭策。
他勤于思考,善于从现实问题和日常实践中提炼、总结。“213”,是他应对突发状况的要诀:始终坚持两个第一:像120急救医生一样,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工作第一线;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一切为了学生;始终把握三个关键:信息渠道通畅、处置措施适当、原则立场公正。
他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理论研讨。他主持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同济教改项目等6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上海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课题以及同济思政课题等35项,在《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学刊》等杂志发表思政论文18篇。
“身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苦练‘真本领’。我们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刻苦钻研各种问题,积极回应学生的普遍关切。”李睿说。
心有大我,激励学子爱国奋斗
“我们要坚定教育信仰,将思政工作提升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让信仰在教师心中生根,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这是李睿老师不久前参加了在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之后写下的感言。
作为教师为国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激励着他奋进不息。1998年高考,他以《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为题作文;2011年,同济大学《党旗下的青春》征稿,他写下《坚定地选择,执著的追求》;17年来,他一直带领团队执著坚毅地践行着一名大学辅导员的使命担当,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涵养社会责任,带领学生用三个“长征”的距离去行走中国、了解中国。
他带领师生走向乡村,培育学子的“家国情怀”。2018年春节,他放弃与家人团聚,与学院10位师生奔赴“布袋教授”杨贵庆教授深耕多年的浙江台州黄岩沙滩村,拍摄美丽乡村。他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题,联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和中德工程学院等学院,先后带领60余位师生赴江苏溧阳龙峰村、浙江诸暨十四都村、河南泌阳闫洼村共建实习基地,用影像记录生活,用脚步丈量乡村。随后,又着手拓展地处云南临沧镇康县、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宁夏银川西夏区、河南三门峡陕州区、浙江嘉兴桐乡市等地的实习基地。在城市,他带着学生聚焦“社区治理”,在上海嘉定安亭、杨浦新江湾城、浦东新区新场等地,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实践。
他用心挖掘并用好一切育人资源,打好育人“组合拳”。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邀请院士、教学院长、系主任等专业教师以学业“问诊”形式,定期对学生一对一指导;组织176人次大学生分赴47座城市采访409位校友,开展校友访谈,展示校友风采,引领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他还为全国一批高校学子进行理论宣讲。2017年11月,他受聘成为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双巡活动”全国报告团、上海巡讲团成员,先后奔赴河南、陕西、青海、甘肃、新疆及上海等地高校开展理论宣讲,以《我们的坚守》《时代使命激扬青春梦想》等为题,为师生讲述身边人身边事。
17年来,他指导的学生中不断涌现出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参军入伍投身国防建设、志愿服务西部和基层的先进典型。捷报频传,李睿老师一次次收获着身为高校辅导员的那份由衷的幸福感。
“我们深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奔跑在追梦的路上。”李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