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网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部门简介
    • 工作人员
  • 理论学习
    • 学习资料
    • 学习动态
  • 师德建设
    • 教师风采
    • 视频集
    • 活动掠影
  • 培养培训
    • 新入职培训
    • 教学工作
    • 午间沙龙
    • 专题培训
    • 社会实践
    • 在线课程
  • 制度建设
    • 国家文件
    • 市级文件
    • 学校文件
  • 举报平台

师德建设

  • 教师风采
  • 视频集
  • 活动掠影
  • 16
    2025-09
    深植教育家精神 谱写新时代华章——2025同济大学优秀教师事迹展
    组合 3.pdf
    >
  • 12
    2025-09
    上海市重要荣誉!同济教授上榜
    “我将初心不改,步履不停,坚守育人使命,为我国干细胞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昨天(9月10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与上海市优秀教师代表举行座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高绍荣参加座谈时,结合深耕教学科研...
    >
  • 09
    2025-09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祝贺同济这个团队!
    创立路面行为力学理论,研发我国首个路面管理系统,建立我国首个大城市快速路智能交通诱导系统,五年新增6名国家级人才……一支21人的科研团队,产出了一批原创、首创的科研成果,制订了多项国内外标准、规范,培养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他们站得出来、冲得上去,更底气十足!...
    >
  • 27
    2025-02
    专访海外造大桥的中国专家:用技术和智慧赢得尊重
    “我的老师项海帆和他的老师李国豪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我们中国人与欧美桥梁界能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最好还能时常胜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陈德伟教授2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颗种子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在心中播下。”
    >
  • 24
    2025-02
    抓住科研黄金期,做有价值的研究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范睿留沪过年,在机器人感知赛道“奋力一跳”范睿(站立者)和学生一起研究训练模型。(采访对象供图)背着黑色书包、一身深色运动装,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范睿快步走进位于嘉定校区智信馆的办公室,和几位研究生快速交流后,又风风火火地赶往校内无人车试验场,协助团队带头人进...
    >
  • 14
    2025-01
    智能协同,创新构建隧道建造运营安全网——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谢雄耀
    地铁通城,安全同行。生活于城市中,我们因乘地铁等交通工具,体会到了如此的便利和快捷,也提高了幸福指数。畅享便捷之时,您是否想到了背后保障我们顺畅出行的隧道工程建造与运营。殊不知,这其中蕴含了深层次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大学问。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地下工程朝网络化与深埋化方向发展,在既有地铁网...
    >
  • 15
    2024-11
    赵程: 在雪域高原种下“科技石榴树”
    赵程,汉族,内蒙古清水河县人,教授,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兼西藏高原重大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韧性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作为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干部,任西藏大学工程地质学科带头人。援藏期满后,坚持在西藏做调查研究、搞科普教育,一直持续至今。他以深厚学识和大爱情怀,为西藏经济...
    >
  • 28
    2024-10
    汪品先:在深钻、深潜、深网里深耕
    汪品先(1936—)海洋地质学家,1936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从事微体古生物学、气候演变和深海地质研究,开拓了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等新观点,致力于推动深海研究的“三深”技术——深钻、深网与深潜,积极推进我国深海...
    >
  • 12
    2024-09
    【光明日报】“大先生”朱伯龙:济人济事济天下
    朱伯龙1988年,朱伯龙(右一)陪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林同炎(左二)参观振动台实验室。1986年,朱伯龙(前排左二)在东南大学参加混凝土结构国际会议。1984年,同济大学主办第二届地震工程会议,朱伯龙(左一)、吕西林(右一)与国外学者交谈。学人小传朱伯龙(1929—2008),江苏扬州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留校...
    >
  • 06
    2024-09
    为每位学生建学术档案!同济大学“60后”院士:看到学生超过自己是最大的幸福 | 我与教育强国共成长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展示教育系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
  • 24
    2024-05
    【解放日报】“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创造者李杰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矢志原始创新,厚积薄发
    衣着朴素、神情平和而严肃,这是同济学子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的印象。如今,67岁的李杰每天早上7点起床工作,下午到学校与学生交流,晚上“总要匀出点自己思考的时间”。是何动力让他坚持了数十年进行原始创新?未来,他又有什么“如影随形”的科学问题,将在何领域深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
  • 25
    2024-04
    【上海支部生活】矢志揭开生命发育的科学之谜——记同济大学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
    一项项研究成果在这里接连问世,受到国际学界关注;一个个青年学子在这里夜以继日,攀登科学高峰,成长为学术后起之秀……近年来,同济大学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一次次带来惊喜,一系列重要荣誉也接踵而至。2022年2月,同济大学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入选第...
    >
  • 29
    2024-03
    【解放日报】人生最美好的一程“长跑”——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绍荣
    经过同济大学综合楼1805室时,常有人被名牌上的字样惊住、停留细读:“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这是教育部批准建设的首批前沿科学中心之一。在那扇棕色大门之后,是去年新当选中科院院士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他带领团队二十年如一日,拨开层层迷雾,勇闯生命科学的无人区。细胞命运如何编辑...
    >
  • 04
    2024-03
    【人民日报】一个个“地下工程”,是他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
    从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到国内首座海底隧道,再到港珠澳大桥,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都有他付出的智慧和汗水;他心系人才培养,倾力提携后学,为国家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事业输送了一大批中坚力量;他自称“工程医生”,耄耋之年依然乐此不疲地奔忙于各大工程工地,为工程建设把脉问诊……他,就...
    >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7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7 跳转到 
  • 首页
  • 部门概况
  • 理论学习
  • 师德建设
  • 培养培训
  • 制度建设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同济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主办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1746 E-mail: jsgzb@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