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展示教育系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今天,“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之“我与教育强国共成长”系列,一起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讲述的故事——
李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他数十年如一日,心怀学术使命和科学追求,奋进在结构工程理论创新的最前沿,矢志用科学理论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做老师是最幸福的事
“做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超过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够一代一代的不断进步。”
在李杰院士办公室的书柜里,整齐叠放着一个个文件盒,好多人到他的办公室,都会感到奇怪。事实上,这是他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的学术档案,里面不仅有他亲笔修改过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手稿,还有记录他每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探讨学术问题的一份份纪要。每当翻阅到这些文件的时候,李杰院士就能回想起当时跟学生讨论问题的细节。对他而言,生命也就因此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他说:“带学生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
揭开“随机世界”的科学奥秘
在土木工程中,地震等自然灾害可能在何时、何地发生,强度有多大,都是不确定的。李杰院士改变传统研究思路,用概率密度演化的思路研究工程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问题。经过10余年创新探索,他和学生提出“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揭开“随机世界”的科学奥秘,为复杂高层建筑安全保驾护航。该方程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国外学者称为“李-陈方程”。同时,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直接支撑了一批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
不限于土木工程领域,“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如今已被40余个国家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乃至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学者关注、应用。
执著于学术原始创新
在李杰院士看来,创新是科研的灵魂。一项研究工作有没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有没有真正的科学创新。
工作以来,李杰院士问自己最多的问题就是“是不是新的”。不仅要新而且要有用,还要对社会有用,对从事的研究领域有用。这得益于他师从朱伯龙先生期间的心得。
李杰院士时常对青年学生说,“真正能让你安慰一生的是你解决了困惑我们人类发展的基本的关键的科学问题。”他反复告诫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从0到1的突破是实现原始创新,重要的是创新精神。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事。
在全国土木工程青年学者论坛上,李杰院士这样寄语“希望你们接过接力棒,思考什么是真正关键的科学问题,在国家迈向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扛起我们原始创新的大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