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赋能,知人育才”。4月11日中午,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岭峰应邀午间沙龙,以《AI时代的吾脑健心法》为主题,从心理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时代的大脑困境与科学应对策略,为教职工带来一场关于认知健康与心理韧性的前沿对话。
贺岭峰谈到,“人类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革命,但代价是大脑的加速退化。”他援引《生态学与进化前沿》的研究数据称,近几千年人类脑容量已缩小10%,相当于“失去一个网球大小的脑组织”,而AI技术加剧了“认知外包”(记忆与决策依赖算法)、“注意力殖民”(算法劫持默认神经网络)等危机。现场,贺老师通过互动问卷揭示普遍痛点:超八成教师存在“多任务切换疲劳”“刷手机焦虑”与“数字失忆”症状。
贺岭峰介绍“吾脑心理学”模型,将大脑功能解构为五重维度:腔肠脑(原始应激)、爬行脑(本能防御)、哺乳脑(情感记忆)、皮质脑(逻辑分析)、镜像脑(共情社交)。他表示,现代人过度依赖“皮质脑”的理性功能,忽视其他脑区的协同作用,导致“情绪脑”失衡、“镜像脑”钝化,进而引发焦虑与社交疏离。“AI虽能替代部分思考,但情感联结与创造力始终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针对认知困境,贺老师结合跨学科研究,给出五项实操性解决方案,包括丰盈菌群、调整节律、改善关系、重述认知和调节情绪。
讲座尾声,贺老师以“Brain Rot(脑力衰退)”入选牛津年度热词为引,呼吁教育工作者警惕技术依赖对认知自主性的侵蚀。
本场沙龙是“AI赋能”主题系列活动之一。教师工作部将持续推出主题系列午间沙龙,助力教师认知、感知、熟知AI发展趋势和实践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