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4月16日中午,由教师工作部、工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教师午间沙龙在嘉定校区教职工活动中心举行。本次活动邀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卫志华教授以“大模型应用模式及实用工具”为主题,聚焦国产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与教育场景实践,为教职工揭开AI工具赋能教学与科研的“效率密码”。
卫志华教授以国产大模型DeepSeek为核心,详解其“免费、开源、多场景适配”的核心优势。她现场演示了DeepSeek的“多面手”能力:从智能对话、文本生成到代码补全,甚至能直接读取PPT和图片中的文字内容生成教案。卫教授强调“AI不仅是工具,更是跨学科的‘协同脑’”。例如,上传一份学术报告后,DeepSeek可自动提炼摘要并生成可视化图表,将教师从繁琐的信息处理中解放。
针对大模型应用中的实操痛点,卫教授提炼出“提示词撰写黄金法则”,包括:明确需求、细化指令、迭代优化。她通过DeepSeek与Kimi的联动演示,仅用10分钟便完成了一份逻辑清晰、图文并茂的学术PPT,并同步生成配套思维导图,令在场教师惊叹“效率革命近在眼前”。卫教授对比分析了主流国产大模型的独特优势:包括文心一言、豆包、Kimi、通义千问等。卫教授以“DeepSeek+即梦AI生成学术海报”“腾讯智影制作数字人授课视频”等案例,生动诠释工具协同的多种可能。她认为大模型未来趋势:生成式AI普及化、具身智能突破、伦理与技术共生,“未来的课堂,将是教师智慧与AI效能共舞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