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新科中国工程院20位外籍院士中,2位来自上海,都在同一所大学工作!

发布时间:2021-11-18 10:42:28文章来源:文汇报

今天(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双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名单。在新当选的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两位来自上海,他们分别是德国籍人工智能科学家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以及希腊籍土木工程学家贝斯科斯。

巧合的是,他们均在上海的同一所大学工作——同济大学!

这两位重量级的专家,都和中国、和上海、和同济有着不解之缘。

先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两位新晋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Otto Heinrich Herzog)是国际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科学家、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是德国人工智能领域代表性开拓者和领军人物,曾被评为“德国人工智能历史十大最具影响人物”。2015年,他加入同济大学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

赫尔佐格走进更多人的视线,或许是因为这一身份:他已经连续两届受聘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任职期间,赫尔佐格提交了多份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和改革的资政报告,为上海建设全球人工智能高地、提升中国人工智能国际影响力、人工智能赋能区域规划与治理作出卓越贡献。

今年9月,上海市政府授予他“白玉兰纪念奖”,以表彰其对上海发展和国际合作作出的贡献。

贝斯科斯(Dimitri E. Beskos),长期致力于计算力学的研究、教学工作,是结构动力学方面的国际著名学者、边界元法的先驱。他是雅典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自2016年9月起,贝斯科斯教授受聘担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为表彰他在边界元法及结构动力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国际计算力学顶级大会ICCES(计算与实验科学工程国际会议)于2003年授予他E. Reissner奖、2011年授予其终身成就奖。2009年,Springer出版题为《边界元法之进展》的特刊,以表彰其学术贡献。获2013至2014年度德国“洪堡研究奖”。他曾任国际边界元法学会副主席,是希腊计算力学学会创始人、希腊力学学会主席(名誉主席)、希腊金属结构研究学会主席。

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谈起这两位外籍院士,和中国的缘分均可追溯至上世纪80,90年代.

自1993年开始培养留德的中国学生起,赫尔佐格就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德两国科技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2002年,他直接推动所在的德国不来梅大学等德国高校与中国高校建立起可持续的联合科研交流机制。

2012年,作为德国工程科学院执行委员会国际合作主席,他发起并开启德国工程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正式合作,并持续推进中德两国工程院在智能城市规划、智能建造和智慧健康医疗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交流,成为中德两国工程院合作的典范。

2014年,他联合发起和组织了“中德未来城市联盟”系列活动,并将组织总部落户于上海。他成功组织中欧科学家获批“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创新平台”等欧盟资助的研究项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赫尔佐格不畏艰险,作为第一批应邀返回中国的外籍专家,抵达上海后从隔离期开始就集中精力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疫情防控大数据挖掘,为中国将防疫措施聚焦于社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无独有偶,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贝斯科斯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教期间就开始接受我国派出进修的高级访问学者,曾先后指导过多名来自我国内地和港台地区的研究生和访问学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贝斯科斯积极协助并接纳同济大学青年教师参与中国与欧共体第二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的项目研究。2019年初,贝斯科斯作为雅典科学院学部代表团主要成员(工程领域召集人)负责接待了到访希腊的中国科学院一行。此次访问促成了中希两国科学院之间新一轮科技合作备忘录的签署。

加入同济大学后

倾心助推学科发展

随着这两位学者陆续受聘成为沪上名校——同济大学的教授,更多学生也能在校园中,耳濡目染,感受师者风范。

受聘担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峰学科讲座教授后,贝斯科斯每学期定期来到学校,怀着热诚,直接指导团队成员、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如何开展基础科学研究,耐心指导师生论文撰写工作。

他的每场报告会,都人气爆棚,现场座无虚席,连教室后排都站满了听众,部分同学只能站在走廊聆听。

时常有学生携论文寻求贝斯科斯的指导和帮助,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逐词逐句审阅修改,直到论文得到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录用发表。

贝斯科斯还力促同济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他亲自邀请国际著名学者、重要学术期刊主编、编委来到同济大学开展研讨交流,举行编委会议,扩大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他全力推荐中国学者在他任主编的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出任编委工作,提升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国际认知度。在他主持的编委会中,来自中国5所高校的8位学者已占到编委会总人数近五分之一,其中半数来自同济大学。

作为同济大学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赫尔佐格被同事亲切地称为合作哥,在推动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与城市规划交叉学科创新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年7月,他受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赫尔佐格与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共同领导长三角城乡动态监测数据库和世界最大城市数据库(CBDB)的研发,实现超200亿条有效数据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整合和共享,为长三角一体化精细治理及应急响应奠定坚实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基础。

不仅如此,赫尔佐格还为吴志强院士团队研发的“城市博弈模型”和城市智能推演与诊断平台提供技术支持与建议,并将成果应用于上海马桥、昆山、宁波等多个长三角城市。

在同济大学工作期间,赫尔佐格积极开设“智能城市规划前沿”课程,辅导50余名硕博生,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与城乡规划的结合,为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为爱上海

他决定在上海长期扎根

“来到中国、上海,来到同济大学工作至今,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令人愉悦的体验。”不久前,赫尔佐格还荣获2021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近7年的在沪工作生活,让他爱上了上海这座城市。“我真的喜欢生活在上海,上海随时随地拥抱新技术,上海在不断前进。”最近,他把夫人接来上海,正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在上海长期扎根。

“在同济大学的工作如此有趣,我们开展了许多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我将尽自己所能,为更加美好的城市建设,为中国人工智能战略发展、人工智能赋能城市规划及治理等贡献力量。”赫尔佐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