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吕西林院士:以“大先生”标准严于律己,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青年英才

发布时间:2021-07-13 09:17:45文章来源:文汇报

人物小传

吕西林,1955年出生,1976年入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于1984年起在同济大学从事结构抗震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曾两次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获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2021年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从上海中心大厦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栋栋摩天大楼画出全新的城市天际线。他持续40多年的结构抗震理论研究,正是这些超高层建筑的底盘更稳固、筋骨更强健的基础。

从上海音乐厅、玉佛寺大雄宝殿到民立中学教学楼,在城市建设、更新的过程中,一批建筑物因为他领衔的团队在建筑移位改造方面的新技术应用成果得以整体保存。

他就是我国知名结构抗震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由吕西林担任领队的同济大学专家组6人就作为国家住建部派出的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只要党和国家需要,随叫随到。”今年是吕西林入党第45年,也是从教第40年。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获评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他不仅感到光荣,更感到肩头责任重大:要培养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青年英才,要引导更多95后、00后学子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迎难而上,行走在结构工程科学的最前沿

为什么会将结构抗震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吕西林的回答很简单:国家需要!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还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读本科的吕西林,在学校操场上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大地震让人们意识到房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年轻的吕西林在心中埋下朴素愿望:学成之后设计和建造更坚固的房子。

吕西林于19799月考入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我国工程抗震名家朱伯龙教授。朱先生是党员,也是国家首批博导。遇到工程难题时,朱先生不仅不怕,还会特别兴奋,他思路活跃,总是带着我们想尽办法解决。时隔多年,吕西林深情回忆。

198412月,吕西林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同济大学第一位结构工程的博士,博士论文《砌块房屋抗震能力分析及其数学模型识别》研究的课题,是当时国际上工程抗震的重要方向之一,且在国外尚未有成熟的研究成果。

上世纪90年代,党中央作出浦东开发开放的决定。从那时起,上海开始加速长高”——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而吕西林也迎来了学以致用的高光时刻。屹立在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厦是全球第二、中国第一高楼。632米高的大厦,如何解决大风和地震时的摇晃问题?吕西林带领团队持续攻关,最终通过在屋顶设置电涡流阻尼器,有效减少大楼的摇晃感,提升大楼的安全性及舒适度。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将电涡流阻尼器用于超高层建筑的抗风和抗震控制。

这些年,吕西林先后为国内50多项重大或重点工程的抗震设计作出重要贡献,完成6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2017年,吕西林获纽马克奖,成为当时这一奖项设立后的首位中国籍获奖者。2019年,吕西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分享知识更分享亲历,带给年轻人心灵的洗礼

有一张照片,很能体现吕西林的风格——果敢坚毅!照片拍摄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第4天,在受灾严重的青川县城,一栋楼体布满裂缝的单元楼,看得人心慌,但吕西林面无惧色,正仔细为房屋体检 

“这栋楼是安全的,没事。”接受采访时,吕西林对十余年前的这一幕还记忆犹新:当时,周围群众都为这些专家捏把汗,但凭借丰富的专业经验,他和同济大学的几位专家一道为隐患重重的建筑结构“望闻问切”、把脉诊断。 

很多拍摄自地震灾后救援现场以及重大工程施工现场的照片,常被吕西林拿来作为上课的教案。“老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要把科研前沿的专业知识讲透、让学生消化吸收,更要结合身边的专业案例,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认同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在课堂上,不管是面对本科生还是博士生,吕西林经常举的例子,就是抗震救灾的中国速度。“党中央第一时间调集人力、物力、财力,其中凝聚的中国力量,是我亲眼所见,讲给今天的学生听,让他们感同身受,受到心灵的洗礼。” 

吕西林始终觉得,育人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尤其像土木工程这类工科专业,和国家建设发展紧密结合,老师授课不能光讲课本知识,还要讲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国事、天下事,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好学生不仅要专业过硬,还要有信仰有追求

“抗震防灾是一项公益事业,我们要有奉献精神,也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这些年,吕西林培养指导了逾200名硕士、博士生,其中不少人毕业时选择前往新疆等地工作。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吕西林是出名的严格——不仅在学术上严格要求不容丝毫马虎、懈怠,而且更看重个人的品性。在他看来,“好学生不仅是专业过硬,而且要有信仰、有追求”。

吕西林带教的硕士、博士中,有些人读研时还没有入党,他和学生谈话时就会专门提醒,“要积极追求上进,向党组织靠拢”。对系里行政办公室人事招聘,吕西林也建言:希望党员优先。他说:“万一遇到困难,大家可以商量着办,更好沟通,一起迎难而上嘛!”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肩负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我将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谈及对未来的设想,吕西林看了看手头排得满满的工作日程,脱口而出:“培养学生始终是第一位的。”

以“大先生”的标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吕西林初心依旧:为国家培养更多英才,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为国家建设服务。